巨川智能照明
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,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,並写下了著名的《徐霞客游记》?
谢谢邀请!
俗话说“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”,美国一个名叫杰克·凯鲁亚克的作家曾在他的小说《在路上》中向世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:“我们的道路是什么?乖孩子的路,疯子的路,五彩的路,浪荡子的路,任何的路。到底在什么地方、给什么人,怎么走呢?”我们的道路是什么,我们该如何去走脚下的路,这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问。在今天,“在路上”俨然已成为了年轻人追寻自我、追求自由的符号,背上行囊,走向未知的旅途。而事实上,早在400年前的明朝,中国就有一个人已在路上了,他就是徐霞客,他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践行了什么叫“在路上”!
徐霞客这个人的一生可以用“志在四方”四个字概括,他一生游历,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间。徐霞客出生于明朝江苏江阴市,其祖上都是读书人,称得上是书香门第,依照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来说,徐霞客本该走读书考取功名之路。
然而徐霞客却并不热衷于科考,15岁那年,他应过一回童子试,没有考取,后来就没有再上考场了,放现在就相当于直接放弃了高考,让父母得多痛心疾首呀。好在徐霞客有一对异常开明的父母,他们居然支持徐霞客走一条独特的道路:游历。说实话,这事情放在今天都是一件不寻常的事,更何况是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了,真是一对开明的父母。
22岁的徐霞客走上了遍访祖国山川河流的道路,那么他为何一生都在游历?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形下,他又是凭借什么游遍名山大川的呢?
首先说他游历的原因,大概也就是两个原因,其一是说这源于他的一个梦。有资料记载,徐霞客八九岁时,做了一个奇怪的梦:他梦见一个神奇的山洞,里面有一个仙人在跟他说话,梦里的徐霞客很好奇,就跟着仙人的脚步不停地走……梦醒以后,徐霞客就有一种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的感觉,他很好奇,很想去找那个山洞、见那个仙人。而且徐霞客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地理,历史和探险等方面的书籍。可能从这个梦开始,徐霞客就一直在***着自己的这条***的人生之路。
其二那就是家族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了。徐霞客的父亲一生不愿为官,也不愿同权势交往,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,这对童年的徐霞客影响很大。而且其家族尽管都是读书人,但却并不热衷仕途。而在徐霞客提出想要游历山河的想法后,他的父母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。这些原因真***与否,一时无法考证,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,徐霞客不入世俗,毅然独步神州大地,绝对是那个年代的异类。
要说明朝的两大游历***,一为郑和的下西洋,二位徐霞客的足遍全国,但是不同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行为,徐霞客从22岁踏上远游征途一直到54岁逝世,30多年的游历生涯,他没有***的支持,凭自己的一己之力,凭自己的双脚走遍了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等16个省,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,可以说,给他“中国第一代驴友”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。
徐霞客,名弘祖,字振之,号霞客,出生于1587年1月,逝世于1641年3月,南直隶江阴(今江苏江阴市)人。明代地理学家、旅行家和文学家,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《徐霞客游记》,被称为“千古奇人”。
徐霞客在赶往目的地的途中所***用的交通工具也贴合了所处朝代、所去地点的时代、地域特征,水路坐船,陆路坐轿(偶尔骑马),到达目的地后都是***用步行的方式来进行游览,只有步行才能细致入微的考察当地地貌特点和人情世故,才能衔接起各类细节、微事,才能全身心的融入和感悟!
1、坚定不移的志向
受到父亲清淡世俗,寄情山水的影响,徐霞客少年时便立下“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”的旅行志向,并且用一生来坚持、实践自己的志向,未有过丝毫动摇,直到病倒在旅行途中,被遣送回家!
2、渊博深厚的知识储备
徐霞客从小就受到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式男儿读书时”这样的影响,好学好问,博览群书,对地理水文方面的尤其感兴趣。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,凡是读过的内容,别人问起都能记得。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,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。这为他能够写出图文并茂、细致入微、引人入胜涵盖人文地理、动物植物、土壤交通等多方面的游记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3、家庭的无私支持
从不强迫徐霞客考取功名,当支持鼓励他博览群书;从打消徐霞客“父母在不远游”的顾虑到亲手为他缝制出行用的衣物,从接受徐霞客的“不务正业”到全力资助他的游览考察……徐霞客的父母家人在背后为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。
徐霞客出生江南一殷实家庭,他父亲不愿从政,只好游山玩水,受父亲的熏陶徐霞客从小对大千世界产生浓厚兴趣,长大后以绘制天下名山胜水为理想,从20岁起直到54岁去世,徐霞客的30多年都在四处出游,最后写下了一部奇书《徐霞客游记》,这本书表面是描绘景物的游记,但实质上是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类书籍,也是我国地理发展史上一部巨著,特别是书中对石灰岩的考察研究,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首创性的工作。
现代人高铁飞机一天之内全国转,而400多年前徐霞客用时30多年,足迹才踏遍大半个中国,可想历时之艰辛。
明末清初,封建社会已具有相当高的发展,那时的文人已不局限于做文章,讲些空道理,而是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的探索与生产技术的总结,所以出现了像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、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和徐霞客的《徐霞客游记》等,比如李时珍所记载的动、植、矿物很多都是他在野外亲自搜集和鉴定过的,为了验证动物的药性,李时珍与捕蛇人常见在密林里抓蛇,又与猎人在深山里探险。
徐霞客的旅行线路图。
而徐霞客的工作最具有实践性,水路有船,大路可以坐马车,小路可以骑驴,从不骑马,而无路探险只能依靠双腿了,古人云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,早期时徐母在世,徐霞客出游都是短期,所到之处,交通很方便,可以计程来往,比如去太湖,去泰山、嵩山、黄山、浙江天台、雁荡等,每次归来都会把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讲给母亲听,徐母去世后徐霞客开始去更远的地方。
图为徐霞客故居。
徐霞客远游,有个仆人姓顾,实为要实地考察,都是徒步跋涉,有时需要攀援,他常把仆人留在最后待命,自己只身前往,在徐霞客晚年时,身边又多了个助手静闻和尚,但在远赴西南时静闻和尚死在了广西,葬在鸡足山。旅途中,情况好的能遇到山中的和尚、道士问路或借宿,依靠老农、樵夫、渔民、猎户作向导,在云南途中徐霞客投宿一陈姓老人家,日记里记载“虽食无盐,卧无草,甚乐也”。
图为徐霞客墓,按徐氏宗谱墓制图重修的,位于故居的晴山堂后院。
野外考察工作,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与巨大的毅力,特别是跋山涉水30多年,多次依靠双腿的徐霞客,所到之处多是一般人足迹所不至的,情况不好的需要攀危崖,历绝壁、涉洪流、探洞穴,面临生命威胁,狂风暴雨、忍饥挨饿都是小事,途中经历挫折更是常事了,但徐霞客每天都会把当日经历记录下来,露宿山野时,燃枯草为灯。徐霞客是在崇祯年间抱病而归,去世时所有记述都是手稿,马上清军入关,徐霞客长子被杀,原稿散佚,幼子徐寄苦心收集后,大体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刊刻成书,也是现在的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ezhimy.com/post/9281.html发布于 2024-04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