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盈门智能影音
农村以前放露天电影,搬着小板凳很兴奋,为什么现在没有那种感觉了?
在“熟人社会”里集体观影,不仅仅是观看电影内容的过程,还是一个共享仪式的过程,这个过程比个人看电影有更多的情感交流,因此会更让人感到愉悦,即使在视频设备已经普及的今天,一些熟悉的人一起看一场露天电影依然会让人感到兴奋。
以我们这样一些乡建志愿者在村里播放电影的情况为例。去年,我们在村里放了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《喜盈门》,在影音娱乐还比较贫乏的1980年代,这部电影可谓家喻户晓,不少村民对于故事的人物、情节都烂熟于胸。
《喜盈门》剧照
但是当我们在一家院子支起投影仪去播放这部电影时,依然有很多村民参与,而且很多村民都表示“词都能背下来”。我们也对一些村民进行了访谈,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:
1. 情感交流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村里没有电视的人家不多了,但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,余下的也改看手机和电脑了,陪老人看电视的人不多了,看电视变成了一件孤独的事情。村民集体看电影,电影演的什么或许没那么重要,和看电影的人一起交流却变的很重要,大家感觉来了“凑个热闹”比在家里强点,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放完电影后老人都不愿离去的原因。
驻村活动
2. 剧情互动。现在大家看手机***经常可以看到“弹幕”,这是观众在一起交流来派遣一个人观影的孤独,而在现实中,观众与剧情的互动也是非常频繁的,演到某一滑稽的情节时,一个老人说:“这和某某家的情况一样”就会引起哄堂大笑,这种愉悦显然是独立观影所做不到的。
现在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,找不到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兴奋了,我想除了电影随时随处可看之外,集体生活的缺失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。“集体”变“个体”以后,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简化成了婚丧嫁娶等仪式,虽个性得以张扬,但村民渴望有集体归属和集体文化生活的愿景仍在,于是一些宗教组织、理疗仪群体和销售组织变成了村庄公共文化的组织者,在“文化下乡”之外,村庄文化的自主性仍然任重道远。
估计也是80年代以前的人在看过吧,那时候社会是什么样,连个电视都没见过,别谈看电影了,也许连个电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现在,手机,电脑,电视,随处看见,你还会兴奋吗,就好比,给你个新媳妇你肯定兴奋,让他跟你过20年你还会兴奋吗?
以前没有电视,条件比较差,几乎很少看电影之类,也能有什么***项目,生活平淡,所以村里来了放电影的,大家都会特高兴,尤其孩子,搬着小板凳,早早的去占地方。主要是看的少,可以看电影了才会高兴。现在条件好了,家家户户有电视,电脑,电影可以随时看,在家里就可以看了,看的多了,而且对村里放电影,提不起兴趣来了。越难的看次电影,才会高兴,很容易就看的到了,习以为常了,就没那高兴感觉了。
对呀,还记得我小的时候,夏天的晚上,我们村子里总会放映露天电影,村民们都拿着小板凳,大蒲扇,三三两两的相跟着到大队的院子里(我们那里叫村委会叫大队),去的人很多,老人小孩,男男女女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在那里,还生怕去晚了挤不到前面,和过年一样热闹。说实话,现在也记不大清那时都看了些什么电影,也无非就是些战争片,戏曲片,农村题材之类的,但是这种看露天电影的感觉和氛围一直铭记,也很怀念。
我记得大概是去年夏天,村子里还放过一次露天电影,但是根本没有人去看,我走进大队院子里,放的不是黑白片了,投影,画质,都比以前好多了,但是,很冷清,根本没有几个人看,只有稀疏的几个人进去逛逛就出来回家了,而我也是其中一个。
在当时,坑洼的地面,虫鸣的伴奏,吸收了阳光气息的夏日青草,简陋的设备,场地,但从未阻挡人们去看的欲望,在那样的夜晚,或许你根本不用考虑今天放映的电影是否感兴趣,当深处大地怀抱的那一刻,就觉得满足极了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近,那么暖,空气中都流淌着纯朴的气息。而如今,宽阔干净的柏油路,再也留不住人们的脚步,没有人愿意往外面停留,都着急着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不知道忙碌着些什么,豪华高科技的电影院,方便的电脑手机,让那种清纯的情怀渐渐被人们遗忘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ezhimy.com/post/18668.html发布于 2024-09-15